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本报讯 记者马梅若报道 6月8日,在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上,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、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发表主题演讲。
潘功胜回忆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,全球金融周期经历的三轮较大的下行期,分别是2000年至2002年互联网泡沫破灭、2008年至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、2022年全球股债汇“三杀”。在他看来,由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主导地位,美联储货币政策成为全球金融周期的重要驱动因素。美联储1999年至2000年、2004年至2006年、2022年以来三轮加息,分别导致了此后的全球金融周期的三轮下行期。
对2022年全球股债汇“三杀”,潘功胜表示,2022年,美国金融条件指数由历史极端低位上升,收紧程度和速度仅次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,背后原因是美联储“大放大收”的货币政策。而每当美国金融条件收紧时,一些经济基本面比较脆弱、对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的新兴经济体,往往就会面临较大的资本流出、本币贬值、外债偿还压力,甚至爆发金融危机。
“本轮新兴经济体货币贬值幅度相对较小,主要有三个原因。”潘功胜解释,一是新兴经济体外汇储备持续增长,应对资本流出的缓冲垫更厚。二是许多新兴经济体央行抢在美联储之前启动加息周期,赢得了主动。三是商品出口型新兴经济体受到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提振。
相较国际市场,近年来,中国的金融周期相对稳健。例如,2020年以来,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在2.4%至3.4%之间窄幅波动,最高点与最低点的极差不到100个基点,显著低于美国同期近400个基点。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则保持10%左右的增速。对此,潘功胜认为,中国金融周期相对稳健背后的原因,是中国长期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。中国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,坚持跨周期和内外平衡的导向,不跟随美联储“大放大收”,不搞竞争性的零利率或量化宽松政策。
中国稳健的金融周期为经济和金融市场运行提供了适宜的环境。“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,为实体经济提供充足稳定的融资。”潘功胜分析说,以新增信贷占国内生产总值(GDP)比重的边际变化衡量,2023年以来中国的信贷脉冲转正上行,显示信贷对经济的支持作用正在增强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由4.4%上调至5.2%。两天前,世界银行刚刚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由4.3%上调至5.6%。
与此同时,人民币资产中长期配置价值更加凸显。人民币资产具有竞争力的真实利率,为我国贸易投资伙伴持有的人民币提供了良好的保值能力。以2年期国债收益率减去核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衡量,中国的真实利率处于1.7%左右,与大幅加息后的美国真实利率相当,显著高于德国、日本等发达经济体。“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,人民币债券的投资组合分散化价值凸显。”潘功胜表示,2022年以来,发达国家政府债与股票都出现了明显下跌,股债收益的相关性由负转正;而中国债券与全球股票收益的相关系数则保持在负值区间,具有较好的投资组合分散化价值。
外汇市场方面,潘功胜认为,2023年以来,我国外汇市场运行总体平稳,跨境资金流动由年初较高顺差趋向基本平衡,外汇储备稳中有升,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。对于4月中旬以来的人民币汇率波动,他认为,这一波动主要受美元指数走强影响,但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接近尾声,美元走强较难持续,外溢影响有望减弱,而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稳中上行的态势。总体看,我国外汇市场有望保持较为平稳的运行状态。
“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,近年来我国外汇市场运行逐渐呈现出新的特征:市场运行呈现较强的韧性,市场主体更加成熟,交易行为更加理性,汇率避险工具更多运用,以及人民币跨境使用水平的大幅提升,也大幅压缩了汇率风险敞口。而且外汇市场监管者面对市场的变化时,也更加从容、更加淡定、更加成熟。”潘功胜表示,我们在应对外部冲击中积累了不少经验,外汇市场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也更加丰富,有信心、有条件、有能力维护外汇市场的稳定运行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