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点 人口出生率降低,国际化幼儿园不再一位难求。不过,在幼升小方面优势不明显,也是这类幼儿园的一个痛点。在升学、教育规划多方影响之下,至今仍选择国际化幼儿园的家长,究竟在幼儿园中看中了什么?
本文转载自公众号:菁kids上海(ID: Jingkids_Shanghai)
(资料图片)
文丨Stella编丨May
采访内容真实,为保护个人隐私,本文隐去所有受访者个人信息。
幼儿园没娃了?
家有俩娃的妈妈A女士能直观地感受到双语幼儿园这3年来招生难度的直线升级。
回想起3年前姐姐的入园经历:在她的dream list上有两所园,先后进行面试,在徐汇某品质双语园只拿到waiting list,浦东某K12学校幼儿园甚至给了拒信,几经转折后,才最终进入了徐汇的园。
去年,轮到弟弟参加入园面试。妈妈认为“准备得肯定不如姐姐充分”,同样是这两所园,学校却都十分痛快地给了offer。
三年亲历两次幼儿园招生的A女士也时常关注上海热门幼儿园的公众号,回忆起从前幼儿园在年初几乎就能用完所有招生名额的情况,她感慨道:“我上个月看到某校(在家长观念里十分受追捧的学校)还在公众号发探校和招生的相关内容。”
那已经是六月了。
无独有偶,小红书上也能不时刷到妈妈们的感叹:某园走下神坛了。先前从亲子课开始就要占位,如今却主动邀请家长参加宣讲会并安排探校。
小红书截图
相信走在民办、体制外道路的幼儿家长或多或少都注意到了幼儿园招生难的问题。
前阵子在《人物》杂志的公众号里看到一篇名为《今年夏天,幼儿园抢不着娃了》的文章,将目光置于二三线城市民办幼儿园招不到生的困境,从原先每届能招一两百人到如今的不足十人,文章将主因归结于生育率的断崖式下降。
放在上海,这也是成立的。2022年的入园幼儿人数为16.7万人,同比2021年的17.8万人减少6.2%,而下降的趋势将继续延续,因为应当在2023年入园的2020年上海新生儿人数仅有12.5万人,而2021年上海出生人口更是仅有11.6万人,2022年仅有10.8万,可预见的未来都是幼儿园招生的寒冬。(数据来源:上海市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处)
但结合上海作为国际化教育高地的背景,问题仅仅只有出生率下降这么简单吗?
只是因为生育率低?
孩子就读于上海某头部公立幼儿园多元部的家长B女士能明显感觉到,这两年幼儿园里的插班生变多了,因为不少孩子“读着读着就出国了”。然而,这家幼儿园不仅没有缩小规模,甚至还新开了托班。
除了公立园外,还有一类不愁招生的幼儿园,即家长们俗称的头部“字母园”——外籍孩子在其中占相当比例,不受摇号影响,毕业直接上国际学校。尤其是被诸如上中国际等高性价比、升学成绩优异的公立学校国际部录取较多的园,自然成为了家长们的热捧对象。
字母园热帖
那么为什么双语园,哪怕是头部的双语园,招生都在走下坡路?
就自己和周围家长打交道的经历来看,A女士将家长总结为三大类:
父母接受西方教育,也从未考虑过让孩子走体制内路线; 父母考虑性价比,当孩子学习不错时,愿意让孩子回归体制内路线; 父母接受传统教育,但在硕博阶段有过留学经历,如今又回国工作。A女士认为,第三类家长是如今最为纠结的人群,他们亲历过中西方教育的对比,却又因摇号政策、国际局势等因素而犹疑。如果说国际局势可以走一步看一步,那么摇号政策却由不得家长反复横跳。
孩子曾就读于双语园,如今回归公立小学的家长C女士就提到:“因为要摇号了,怕以后摇不上好的学校,所以(外籍孩子)赶快回K12国际学校幼儿部占位了。我们班也有两个这样的孩子。”
摇号的情形下,外籍家庭因不愿承担摇号风险而更坚定纯国际化道路;中国籍家庭同样不愿承担摇号风险,加之经济下行,若是对口好的公立小学,在既便宜又有升学保障的情况下,大概率会选择后者。
既然民办园不能直升,决定小学读公办,公立园学费又比民办园香太多,家长在考虑一番性价比后,难免扪心自问:“这个双语园我就非读不可吗?”
双语园的价值体现在哪?
双语园究竟有多贵?我们今年统计了76家幼儿园,其中58家为能招收中外籍孩子的双语园,18家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幼儿部和外籍人员子女幼儿园。我们将学费区间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,以每月5000元为起点,每增长5000元为一档,列出了学费区间与学校数量的对比图。结果如下:
可以发现,双语园的学费区间集中于每月1万至2万,国际学校幼儿部集中在1.5万到2.5万,相较于市示范园每月700块的价格,确实没有优势。
那么如今,还在坚持选择国际化幼儿园的家长到底是看中它什么?
A女士夫妻二人均是按部就班地接受传统教育,直到研究生才获得留学机会。也是在那时,A女士打开了眼界。因此,她更希望孩子能够提早利用有限的时间学习更多干货,习得更多技能。
也曾有朋友与她提起过“香港优才计划”——先拿到香港身份,而后参加联考,最终轻而易举拿下985文凭。A女士却直言这并不在她考虑范围之内。以结果为导向,她看重的不是文凭,而是才能,因此早早定下了体制外路线。
在孩子读双语园期间,她也与小区里读公办园的家长聊过不少,在明确公办园不能教学科知识的当下,他们中的绝大多数,内心是不能接受孩子真正“零基础入学”的。
仅以语言学习为例,毕竟幼儿从两三岁开始就能迎来语言敏感期,为什么要错过这一黄金发展阶段?
于是她看到一些妈妈费心费力地备课,试图在家自己教;也看到放学后和周末,妈妈们带着孩子辗转于机构和机构之间。A女士对这样的效果存疑,毕竟孩子还是在把英语当作一门学科来学,几乎不会在课堂外运用。
反观孩子所在的幼儿园,外教全天跟班,不论是教学还是生活,孩子都能在自然场景中使用英语。
对于市面上的机构,不进行一番深入调查也难免对其专业能力产生质疑,对他们来说,双语园很好地解决了一站式教育需求。
超出A女士预期的是,弟弟只上了不到一学期托班,在这次长途旅行的航班上,她给了弟弟一本控笔训练册,弟弟不仅非常安静地度过了全程,甚至还不时给自己加油打气,嘴里嘀咕着“Good Job!”。“这也证明了幼儿园的老师经常鼓励孩子。”A女士说道。
还有一大亮点是幼儿园的课后课。其实不少双语园都推出了这一项服务,精选市面上较优质的机构,不仅学费更便宜,还免去了家长东奔西走的烦恼。
足球、音乐剧、国际象棋……A女士的女儿在课后课里进行着艺术、运动等多维度的探索,这无疑是孩子寻找热爱所在的一条捷径。姐姐在中班尝试了音乐剧后便爱上了舞台,如今还在课外报了音乐剧课程。
但要像A女士这样遇到一家理念相合、性价比不错、师资优质的民办园,究竟有多大的概率呢?
转回公立的C女士就没遇上,据她所言,孩子所在的民办园就读体验“不比公立园好”。
她本是冲着 “尊重孩子、欣赏孩子、爱孩子”的教育理念而选择双语园,却看到孩子用餐时鸦雀无声的压抑氛围,也从同班家长那儿听说过有老师体罚孩子的现象存在。最令C女士不满的,是在一次与外教的对话中,她提及孩子似乎不愿意上英语课,也不爱开口说,外教却轻描淡写道:“这是孩子性格的问题。”
“这怎么是性格问题?这是幼儿园没有给孩子营造安全快乐的氛围和不怕犯错的环境!”C女士说。
无法看见孩子身上闪光点、无法从专业角度分析孩子行为并帮助孩子、对孩子粗暴地贴标签都有违家长送孩子读双语园的初衷,因此选择双语园也十分考验家长火眼金睛的能力。探园且和老师们深入交流一番,以此推断育儿理念是否相合是极其有必要的。
当然,家长们的需求各不相同,因此对幼儿园的期待也不相同。即便是令A女士十分满意的徐汇园,也有家长因认为教学太浅而转去其他园的。摇号开始后,面对参差不齐的生源,民办小学也在辅优补差方面加大了力度。
A女士的大女儿在今年五月摇中了某大热K12双语学校,得知在开学前会进行自然拼读的摸底测试,入学之后会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分层教学。但学校承诺道:无需在外学,请相信学校会争取在2年级期末让所有孩子达到同一水平。
A女士提到,她朋友的孩子有摇中闵行某“神校”的,毕业于公办园的孩子确实读得很吃力,但老师十分负责,哪怕是在暑假也会为进度落后的学生补课。
说到这儿,A女士想起三年前自己还曾带着女儿去对口的头部公立幼儿园面试过,结果被拒了。“如果它当时愿意录取我们,我可能会在它和徐汇双语园里纠结。但纠结的原因不是觉得它更好,只是因为离家近。”
关注外滩教育
发现优质教育
标签: